每次只能买一瓶油!俄乌再打下去,美国又要靠粮食“攻占”欧洲了

2022-04-13 23:44:02

cdn https://www.duotuyun.com

俄乌冲突持续多日,欧洲除了陷入能源危机外,也开始缺粮了。

俄乌两国分别是全球第一、第五大小麦出口国,还是植物油出口大国。两个卖油卖粮的打起来了,可距离秋收季还有三四个月,欧洲人餐桌上的米面粮油都比往常贵了不少。

奥地利的菜籽油价格翻了一倍多,战前买一桶10L的菜籽油只需要11欧元,现在要花24.5欧元。德国的意大利面价格上涨了40%,其他日用品也涨价了。

物资的短缺,促使人们涌向超市抢购粮油。无奈之下,欧洲连锁超市出台限购措施,规定每人只能买一瓶食用油。为防止有人多次出入超市购买,一些超市还会专门派员工进行监督。

和手忙脚乱的欧洲相比,世界第一大农业国美国倒是不担心粮食不够吃,而且吃完还有剩余。但美国从来不会雪中送炭,只会趁火打劫,粮食和能源,都是给欧洲放血的手段。

以一战为例,欧洲各国几乎打空了一代青壮年,只剩些老弱病残在村里种地,粮食产量严重下降。这其中,又以战败国奥地利和德国的饥荒最为严重,本来收的粮食就不多,还被协约国军队都给抢走了。

除了同样缺粮的英法,余粮充足的美国也加入了抢粮大军。人是铁饭是钢,粮食成了美国控制战败国最好的武器。

德国想要得到粮食援助,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必须建立资本主义政府、成功镇压布尔什维克革命、拒绝接受苏维埃俄国的粮食。

德国按照吩咐照做后,美国才把陈年旧粮运过去,但定价是市场价的3倍。德国政府当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用5万吨纯钾换取粮食,后来还动用了黄金储备。

同样以物换物的还有奥地利,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要物不要钱”已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为了吃饱肚子,大家不得不取下结婚戒指和身上的皮带去换吃的。

当时的美国,只能像土匪一样用最原始的手段抢粮,逼他国就范。如今,“全球化”又给野蛮披上了文明的外衣。

1973年,美国出台《农业法案》,向农民提供大量财政补贴以刺激生产,鼓励农产品出口。美国的欧洲小弟们也有样学样,先后在70年代加大农业补贴。

这种看似造福人类的善举,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农民来说,却是致命性的打击。发达国家通过机械化生产扩大粮食规模,跨国粮商再以极低的价格把这些粮食卖到第三世界国家,跟当地农民打价格战。

农民手里的一亩三分地当然干不过跨国资本,当种粮食没了利润后,农民们转而种植其他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比如棉花、大豆之类。

等到跨国粮商彻底控制一国农业市场后,就会提高粮食价格,资本从来都是逐利的,如果偶尔做一下慈善,肯定是因为后面有更多的利润。这一点,加勒比海国家最有发言权。

上世纪80年代,海地的粮食基本能自给自足。1995年接受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贸易自由化建议后,海地政府把大米关税从35%降到3%,从此国内80%以上的大米需要进口。

2007-2008年,欧美为降低石油污染,用粮食酿酒精作为代替能源,再加上国际四大粮商大肆炒作农产品期货,导致全球粮价暴涨。

短短一年时间,小麦和玉米的价格上涨95%-97%,海地人吃的主粮大米价格暴涨207%。海地人吃泥饼子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危地马拉和索马里也不例外,这两个加勒比海小国的主粮高度依赖美国进口,国内生产的粮食占比仅有2%,那年饥荒饿死了不少人。

全球化的本质就是分工,表面上看,美国和穷国的农产品种植分工明确,我提供粮食,你出口经济作物。实际上,两种作物的可替代性和重要性大不相同,香蕉贵了可以不吃,粮食再贵也得买,买不起就只能饿死。

很多人认为,这些小国是因为贫穷,才买不起粮食,但实际上,他们越买欧美国家的粮食,越贫穷。还是以海地为例,他们的人均日收入不到17块人民币,连温饱都不能维持,还有什么精力去研究怎么挣更多钱?

而粮食危机往往会带来社会动荡,饿着肚子的老百姓揭竿而起,各种利益集团趁机夺权,美国趁机横插一脚,扶植自己的代理人上台,不费一兵一卒就控制了一个国家,这不是阴谋,而是赤裸裸的阳谋。

如果你实在气不过,想用不买粮食来逼迫美国降价,那就太天真了。相信我,美国人宁愿把粮食放坏倒掉也不会如你所愿的。丛林法则下,强国的自由是为所欲为,弱国的自由是自取灭亡。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如今的局势,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危机,对欧洲老爷们来说,无非是生活成本提高,最惨也不过是没有闲钱去享受生活。而对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是真的会死一批人。

欧洲享受和平太久了,久到人们已经感受不到缺乏粮食的可怕。不过,如果欧洲政客继续跟着美国拱火,等到战火蔓延到西欧,那可就不一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布兰奇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热点新闻、商旅生涯、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布兰奇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