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错误的方式去爱一个人,会有什么后果?

2021-11-29 11:19:02

红色警戒下载 https://www.hongjing520.com/razt/

众所周知,大熊是个追剧狂魔。

每逢有新剧上线,大熊就会奔赴到追剧的第一线,继而再给大家激情安利。所以最近听到《女心理师》开播的消息,大熊就开始蹲点追更新。

原本我也是奔着杨紫才去追的剧,但到了现在着实是对这部剧上头了。

《女心理师》中,杨紫饰演的女主贺顿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她总是可以在来访者需要心理咨询的时候提供专业的帮助。

而她的众多来访者里,蒋静是大熊印象最深刻的一位。

进行心理咨询的首要规定就是:心理咨询师必须要和来访者本人见面,了解对方的状态。

但贺顿第一次接手蒋静的病例时,是蒋静的妈妈代为见面的。

“你想知道什么,我都可以告诉你。”

“就算我女儿来了,说的也是这些事,我说也一样啊。”

蒋妈妈的话无一不在宣扬着自己对女儿的熟知,只是她真的了解自己的女儿吗?

平日里,蒋妈妈会仔细照顾蒋静的饮食起居,连女儿出门要穿什么风格的衣服都会准备好,她甚至还给蒋静请来了最优秀的音乐老师...

但真实的蒋静似乎并不喜欢这被安排好的一切。

表面上的蒋静扮作听话的乖乖女,实际上她觉得自己活得像个傀儡、像个木偶。

小时候,蒋静把心事写在日记里,妈妈却当着朋友的面查看蒋静的日记;蒋静喜欢打鼓,但妈妈却不允许,指责她玩乐团披头散发不像样子。

从小到大,她的兴趣爱好、穿着打扮、人际交往....都在妈妈的掌握之中,她没有半点选择的自由。

所以现在的她只要一关上房门就会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一出门就会换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但她始终不能摆脱妈妈的控制,在这种过度掌控下,蒋静身体也逐渐出现了问题,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

经过贺顿的咨询,我们才发现看似是蒋妈妈的管控过度,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蒋妈妈把自己人生的不幸化作教育孩子的压力,这无形中也把自己的痛苦转移到了下一代身上。

由于婚姻的失败,蒋母觉得只有自己独立自强才是唯一的出路,这种思想鞭策进而演变成了对蒋静在教育和生活上的掌控。

因为蒋静是家里唯一的女儿,蒋妈妈会用极高的标准和要求去对待蒋静,但一旦女儿达不到她的要求,她就会对女儿进行辱骂。

高压教育和毫无底线的掌控,让蒋妈妈逐渐变得歇斯底里,也使得蒋静失去了自我,无法真正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蒋静一边抗拒着妈妈的教育方式,另一边她也理解妈妈的做法,并且极力想要得到妈妈的认可,这样拉扯的想法使得她的身体出现了应激性地暴食、呕吐等等反应。

蒋静的案件让大熊想起了曾经的自己,不过我比蒋静幸运得多了。

大熊刚上大学时,大熊的爸妈也有过那么一段反常的日子。

一天几十个电话夺命连环call,每天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都要报备,有时候甚至还要实时拍照,这种反常的“关怀”也让我喘不过气来。

后来,大熊特意和父母进行了一次深度谈话,最终也得以稳定住父母的心情、打破这种反常的监控。

蒋静的病症不单单是个人的成因,也来源于她的原生家庭。

剧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世间所有的不幸,都来自于彼此的在意,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

这世上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尺度错了,就会给孩子造成无法磨灭的创伤。

正如贺顿所说,当父母压抑了孩子的自我,孩子无法抒发自己的想法,就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抗拒。

蒋静理解自己妈妈的做法,但她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因此面对妈妈的行为,她只能陷入自我矛盾里,感到压迫和束缚。

蒋静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其实并不少见。

有时候对于原生家庭的伤害,不该单是一味地鼓励孩子走出去,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创伤的根源——父母真正得到治愈。

幸好在贺顿的帮助和开导下,蒋静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拥抱了美好生活。

除了蒋静和她的母亲,剧中还有很多通过心理咨询得到治愈的人。

而《女心理师》也让大熊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的意义。

第一集中,在接到尤娜的自杀求助后,贺顿先是表明了自己咨询师的身份,取得对方的信任。

接着,贺顿使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当事人把激动的情绪转向思考,对于尤娜的迟疑,她又表达出充足的耐心,表示自己愿意和她聊一聊。

在平定下当事人的冲动情绪后,贺顿利用“自杀冲动打分”的游戏,让尤娜自行评估自己的自杀冲动,贺顿也从回答中找到尤娜心中的犹豫,和老师打好配合成功化解这次危机。

整个危机干预过程,贺顿的处理干净利落、没有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由此可见贺顿作为咨询师过硬的专业能力。

除了职业本该具备的专业性外,心理咨询师需要足够的敏感、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

贺顿有一个特别的能力,那就是她的耳朵格外灵敏。

她的耳朵像极了24小时待命的雷达,总能帮助她捕捉到身边一些细碎且有效的声音讯息。

还是第一集的剧情。

一开始尤娜并不愿意暴露自己所处的位置,但电话里细微的校园钟声被贺顿捕捉到了。

所以贺顿迅速识别出尤娜可能是在学校里,这也为后续的救援工作节省不少时间。

另外有一幕,贺顿回家发现妈妈昏倒在躺椅上,额头流着血。

一般人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尤其是涉及自己亲人的情况下,基本都会自乱阵脚。

但贺顿却第一时间环顾家里物品的变化,通过“鱼缸的水还在冒泡”这一细节以及菜市场捕捉到的电话声,推断出妈妈是在用“装死”的把戏向自己催婚。

不管是工作还是日常生活,贺顿的耳朵长期保持着“打开”的状态,她对声音的敏感也让我们对后面的剧情发展有了更多的猜想。

到底贺顿这个“听力”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现在不断闪现的贺顿童年的片段到底是怎么回事,大熊现在已经开始期待后续的剧情解答了。

有一说一,贺顿更吸引大熊的地方在于——她是有软肋的,她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来访者张燕因为罹患肺癌,不得不用“离婚”的借口对孩子掩藏生病的消息,在结束张燕的咨询后,贺顿的工作本该是结束了。

但张燕的孩子因为不明真相,把贺顿当做拆散他们家庭的坏人,甚至对贺顿实施网暴。

这些无妄之灾,贺顿本来没有责任和义务去承受,但她还是基于自己的感受,选择对张燕的孩子隐瞒真相,而且还尽自己所能地去理解对方,做到换位思考,遵守着和张燕的约定。

也因为这件事,贺顿暴露了咨询关系,辞去了自杀干预中心的工作。

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她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边界”,但她也是一个实实在在、与人共情的人。

就好比在听到钱开逸说的“电台可以帮助人们找回自我”后,贺顿改变了原本的想法,答应和钱开逸一起主持电台节目。

因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很多人都逐渐掉队了。贺顿的妈妈也是这样的一份子,每次都要自己的帮助才能跟上微信的更新,所以贺顿也想通过自己的专业去倾听到平凡人的声音和困境。

贺顿这个角色有棱有角、有盔甲也有脆弱,她有自己职业操守的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些超出她工作范围之外的事,她都会出于本能地去做,私底下默默去帮助、理解身边的人。

很多来访者都在贺顿这里得到治愈,同时贺顿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在《女心理师》这部剧里,贺顿就像是当下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里的一个缩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

我们看剧的过程不单只是看来访者的故事,而是可以发自内心地去代入、去了解每个人背后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对身边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当我们的情绪走到了死角的时候,其实还可以绝处逢生。

贺顿的存在似乎就是告诉现实中的我们:如果你感觉到累了的时候,你可以来找我。

在这个愈发内卷、生存压力急剧膨胀的时代,苦苦奋斗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坏情绪。

面对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报以“自洽”的心态去缓解压力,但也有些人无法排解这些情绪压力,陷入不安、苦闷之中。

《女心理师》里,贺顿不会告知任何一位来访者要如何解决疑惑、过好一生,她只会告诉他们如何找到适合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而这,大概也是《女心理师》这部剧想告诉给观众的东西。

现实中心理咨询服务的匮乏,也有人避讳去做心理咨询,无数人都是选择独自痛苦挣扎着。

但其实有些时候,我们是可以把苦闷和困惑倾述给别人,是可以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的。

大熊在追剧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觉自己有被治愈到,也逐渐领悟到心理咨询的意义。

剧中的每一个来访者细品下来,都能在我们的身边人之间找到些许相似的影子。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有这么一部向观众科普“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带着大家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心理咨询的电视剧,实在是难得。

所以,大熊真心推荐大家一起加入到《女心理师》的追剧阵营里,一起正视心理咨询、直面心理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我们

布兰奇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热点新闻、商旅生涯、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版权信息

布兰奇信息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