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奇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热点新闻、商旅生涯、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11-16 09:38:48
帝国时代下载 https://www.aoe520.com/
大概十年前,“围观”一词在互联网上颇为流行,那时还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围观改变中国”。不料现在,“围观”早已过气,被新晋网红词“看戏”“吃瓜”等取代。
然而,生活在隋唐时期的人们,可是真真切切地拥有围观看戏的机会。上至王公贵胄,下至贩夫走卒,都喜欢观看百戏表演。
这个“百戏”并不是“一百种戏”的合称。百戏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已有雏形。经历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东汉 七盘舞杂技画像砖(拓片) 四川博物院藏
隋唐百戏以杂技表演为主,伴有乐舞,并综合了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皇帝陛下的生日宴会、四时八节的庆典活动,乃至平常日子的平常地点,都有可能见到百戏艺人的身影。
但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社会地位不同的人,能看的百戏表演也有差别。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生在隋唐,不同阶级的人都能围观到哪些百戏表演呢?
一般群众:街头围观
贫苦人家或落难奇人靠在街头卖艺维持生计,是古装剧里的常见桥段。事实上,这种情节并不完全出于虚构。
隋唐时期,很多百戏艺人的演出地点就是街头巷尾。《唐会要》记载:“广场角抵,长袖从风,聚而观之。”街头广场的角抵表演,常常引来大批围观群众。
唐 角抵壁画 莫高窟第17窟
唐玄宗时期,洛阳的天津桥南面时常有百戏艺人表演“筋斗绝伦”。这是一种爬竿杂技。演员爬到长竿顶部倒立,之后再顺竿爬下,让百姓们一饱眼福。
唐 竿木杂技俑 吐鲁番阿斯塔那336号墓出土
图自岳敏静《唐墓出土的竿木杂技俑》
市场中的百戏演出通常质量很高,比一般街头表演更加精彩。《刘宾客嘉话录》中提到,唐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杜佑在扬州做官时,看到市场里表演的傀儡戏,非常喜爱,私下里对同事们说:“我如果退休了,就买一匹小马,每天吃饱了没事干,骑着小马到市场里看傀儡戏去。”(小编内心OS:我也想……)
普通人还有一个观赏百戏的好地方,就是各类寺院祠庙附近。一些寺观庙宇附近专设“戏场”,表演跳丸弄剑、傀儡戏、猴戏等百戏。
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记载,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都有祆神庙。来自中亚、波斯等地的胡商,每年都会到祆神庙集体祈福,祈福之后,便会举办百戏表演。
胡商们出资举办的百戏演出中,最吸引人的要数幻术一项。幻术类似于现代人说的魔术:演员取来一把利刃,向自己的肚皮狠狠刺去,伤口登时血流不止。但念几个咒语,再含一口水向伤口上一喷,立刻恢复如初。
这样的表演,如果不是故意解密,想必观众无论看多少遍,也猜不出其中的奥妙吧。
王公大臣:看戏自由
身为王公大臣,百戏表演的选择余地就很大了。国家外交表演活动,可以受邀出席;皇帝宗室的生日派对,如果安排了百戏,也可以搞到赠票。看戏自由已经全面实现。
而作为荣耀的象征,许多大臣不吝笔墨记录自己进宫看戏的经历,唐高宗时期的进士张楚金便是其中之一。他写作的《楼下观绳伎赋》提到唐宫中的绳伎演员都是“掖庭美女”,在横亘百尺、离地数丈的绳索上“或徐或疾,乍俯乍仰⋯⋯踊跃无数,惊骇疑落,安然以住”,做出无数高难度肢体动作,最终还能稳稳地落在绳上,看起来简直比现代体操比赛还要紧张。
还有一些表演性质的体育活动,例如军营舞剑,也是一般人看不到的演出。唐代最知名的舞剑选手兼职业军人,当属开元时期的裴旻。颜真卿在《赠裴将军》一诗中,曾称赞裴旻“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回”。
明 董其昌临颜真卿书裴将军帖(局部),图自《荣宝斋珍藏·书法卷》
裴旻的舞剑融合了乐舞元素和实战功能,深受人们的称赞。因此,唐文宗时期,皇帝正式下诏,将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并称为“三绝”。
皇帝陛下:私人定制
皇帝作为古代天底下最大的甲方,自然是想看什么戏就看什么戏,想看哪个名演员就看哪个名演员。皇帝钦点的新鲜花样,百戏艺人们有条件要排演,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排演。
唐 三彩童子叠置伎俑 西安博物院藏
比如百戏的狂热粉丝隋炀帝,在大业二年,为了迎接突厥可汗来访,曾召集全国艺人“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建国门内绵延八里,都是百戏展演的场所,光是歌舞演员就有三万多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各色鸟羽做的装饰品。舞狮、舞鱼龙、俳优、角力、魔术等表演,更是不可胜记。百戏展演彻夜不休,晚上,戏场内点起各种火炬、灯笼,亮如白昼。
与隋炀帝喜欢人山人海不同,另一位热衷于百戏的皇帝——唐玄宗,更喜欢一些别出心裁、能够显示皇家资源优势的创新演出。例如需要训练珍奇动物的舞马、舞象甚至舞犀牛。
据唐代郑锡《正月一日含元殿观百兽率舞赋》记载,唐肃宗时期,含元殿曾举办盛大的动物表演,登台表演的动物除了大象、犀牛外,还有鸟、猴、熊等。国力已显颓势的肃宗时期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唐玄宗时期动物表演的繁荣景象了。
唐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技艺高超的名演员也深得皇帝欢心。唐敬宗李湛在位时,幽州有一位著名的顶竿女艺人,名叫石火胡。一年,正逢敬宗生日,石火胡和她的五个养女便进京给皇帝表演。只见石火胡站在“十重朱画床子上”,头顶高竿。高竿上支着五根弓弦,五个养女分别站在五根弓弦上,随着《秦王破阵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这样高超的技巧,即使是现代人看了,想必也会啧啧称奇,并为演员捏一把汗。
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竿木杂技俑(图自信佳敏《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绘画·墓室壁画·隋唐五代》)
综观唐代,喜欢这种惊险刺激演出的皇帝并不在少数。
唐睿宗时期,有婆罗门给睿宗进献百戏表演。演员“倒行,而以足舞于极铦刀锋”,可谓真·在刀尖上跳舞。之后还“倒植于地,抵目就刃”,又仰面躺下,用后背抵着刀锋,让吹筚篥的人站在他肚子上表演,最终毫发无伤。
中唐 榆林窟第25窟南壁 吹筚篥艺人
不过,这类以“刀枪不入”为看点的百戏,因为过于惊险恐怖,与中国人崇尚的“中正平和”大相径庭,曾招来不少非议。早在武德初年,就有大臣指出,吞刀吐火等奇幻演出“本非正声”,应当予以取缔。
尽管如此,百戏演出的传统仍然根植于民间,至宋代更加蔚为大观。时至今日,诸如舞狮舞龙、大变活人、“上刀山下火海”等杂技演出依然活跃于大众舞台,有些还跨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