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奇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热点新闻、商旅生涯、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11-13 17:06:00
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举行建国以来的首次立功大授衔仪式,在无比庄严的仪式典礼上,毛主席亲自为十大元帅颁授元帅军衔和委任命令状,从此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十大元帅的排名依次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但从十大元帅诞生至今,关于他们的排名问题就一直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例如,朱德为何稳坐十大元帅之首的头把交椅?战神林彪为何仅位列第三元帅?十大开国元帅军功、资历各有千秋,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突出贡献,为何排名还要分先后等话题更是长期霸榜党、军史的话题热搜前列。
那么在1955年负责评定军衔的工作人员,面对一个个战功彪炳、威震一方的元帅,究竟是怎样拿定主意给出如此排序的?他们为十大开国元帅排名的依据是什么?到底是凭革命历史资历的威望,还是凭军队战功的地位呢?
开国元帅与开国将军不同,并不是各大军区向军委总部机关和总干部部门报送名单,而是由总部机关书记处直接提名,最后由政治局通过开会,并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来审议决定,所谓的革命资历只是军衔评定的参考项目,并不是首当其冲的必然选项。
革命资历主要包括党龄、军龄和相关职务。
按照党龄排序:朱德加入我党的时间是1922年9月份;聂荣臻入党时间是1923年3月份,在欧洲留学期间,正式成为了我党光荣的一份子;陈毅1923年11月份加入我党,但林彪在这一年刚加入共青团,真正转入我党已经到了1925年;而刘伯承入党时间更迟,已经到了1926年;徐向前和罗荣桓分别在1927年的3、4月份入党;叶剑英和贺龙入党,已经到了南昌起义期间,分别在1927年的7、8月份成为我党一员;彭德怀加入我党的时间最晚,1928年平江起义登上井冈山与毛主席胜利会师后才加入我党。
所以,如果按照党龄排序的话,十大元帅的排名顺序应该是:朱德、聂荣臻、陈毅、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罗荣桓、叶剑英、贺龙和彭德怀。
彭非常入党时间最晚,因此只能排在最后一位,但很明显,这样的排名顺序并不能够服众。
按照军龄排序:聂荣臻早在1926年夏天,就已经当上了广东党、军委特派员;林彪1926年10月份从黄埔第四期毕业,正式加入“北伐铁军”叶挺独立团时开始计算军龄;朱德则是到了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前,在南昌城创办革命军官教育团时计算军龄;刘伯承与贺龙在1927年南昌起义胜利后,才被正式纳入工农红军革命体系;而罗荣桓计算军龄则是要到1927年9月份的秋收起义;叶剑英和徐向前虽然也是在1927年开始计算军龄,但月份稍晚,要到12月份的广州起义;陈毅和彭德怀最晚,他们两个人计算军龄已经到了1928年年初的湖南起义和7月份的平江起义。
所以,如果按照军龄排序的话,十大元帅排名依次为:聂荣臻、林彪、朱德、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叶剑英、徐向前、陈毅和彭德怀。
三军总司令朱德屈居第三、井冈山曾经的三号人物陈毅以及后来的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名列倒数第二和第一,这样的排序于理不合,也不能够服众。
按照红军土地革命时期的职务进行排序:排名前三的应该是贺龙、聂荣臻和朱德,而罗荣桓的职务最低,林彪次之,排名倒数第二,排名依然不合理。
而按照所获勋章来排序:彭德怀战功赫赫排名第一;朱德、林彪和徐向前并列排第二;陈毅排第三;剩下的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和聂荣臻并列第四;而叶剑英因未获得勋章,在授衔之后并不算在其中,这样也不合理。
因此,从上述革命资历的相关排名来看,党龄、军龄、职务、勋章相关成就,在十大开国元帅的评选中的确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却并不足以干涉后来元帅的具体排名,因此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不过,从上述的统计上来看,朱德的革命历史资历和地位始终都稳居前三,可彭德怀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西北第一野战军司令、抗美援朝战争担任志愿军司令员,无论是对内解放统一还是对外保家卫国,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赫赫战功,可就是因为参加革命起义和入党时间较晚,难道就得排在最后吗?这明显并不现实。
而罗荣桓是政工系统的元帅,在战场上并没有取得多少战功,职务也并不高,难道就因为他的革命资历比彭德怀、贺龙深厚,就排在他们之前吗?恐怕这并不足以服众。
所以,革命资历只是政治局军委和总干部部门评定元帅军衔排名的一个参考项目罢了。
难道评定十大元帅军衔排名是靠革命军事战功吗?
在漫长的红军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最后所向披靡、连战连捷,都离不开高级将领的优秀军事指挥才能和作战能力,在战场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关于十大开国元帅的评选和排名,战功、军功的考量必不可少,而十大元帅排名争论最激烈的莫过于彭德怀和林彪的排名之争。
林彪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高材生,1925年入党,1926年参军,打过北伐战争,参加过南昌起义,虽然前期职务较低,但却深得毛主席的信赖。
23岁当红军军长,25岁官至军团长,被誉为“红军之鹰”,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就被直接委任为了八路军115师师长,并指挥打出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胜——平型关战役大捷。
1942年,林彪从苏联养病回来,先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1945年以后担纲东北野战军司令员要职,短短不到三年时间,就先后打出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等著名经典战役。
1948年11月底,林彪统帅80万东北野战军主力与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区合兵一处,指挥若定,横扫晋察冀,一战定平津,一身出类拔萃的优秀指挥才能展露无遗,被誉为“解放军战神”,“天才军事指挥家”和“常胜将军”的名号当之无愧。
而彭德怀在林彪率领东北四野驰骋东北和中原大地时,彭德怀却在与国军最强战力西北王胡宗南所部拼死交锋,因敌众我寡、武器装备不占优势,所以未能够及时驰援其他战场。
但彭德怀却以2万留守军队冷静指挥,采用灵机多变的游击运动战术,全歼胡宗南麾下数十万精锐大军,逼得他不得不退守四川,可以说大西北地区的战局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在粟裕、林彪皆抱病难以出征的险峻形势下,急召彭德怀入京,交付志愿军统帅、抗美援朝的大任。
彭德怀坚决支持毛主席的决策,勇于担当,率领25万志愿大军跨过鸭绿江,先期入朝作战,面对美国名将麦克阿瑟和经历二战洗礼的世界第一强军,彭德怀毫无畏惧,用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坚决予以回击。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打完了五次运动战役大捷,最终逼迫美国在朝鲜板门店签署了第一份没有获得胜利的停战和谈协议。
彭德怀也用事实证明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强大,一战定国,为新中国换来了70余年的和平发展时期,也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和声望,可以说这场抗美援朝战争带给了中国非常大的意义,单论战功的话,彭德怀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朱德。
都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同样的一将之勇可抵万军,所以开国第一元帅必须是彻底服众和众望所归的人选,而朱德无疑是最合适的不二人选。
这一点毛主席已经给出了最中肯的评价:朱老总从不独断专行,肯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对部下的错误可以容忍,而且意坚如铁,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保持了钢铁般的意志力,这是非常难得的。
朱德是人民军队最早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1928年领导湖南起义,登上井冈山后就担任重要角色,从1930年开始,朱德先后历任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红军总司令员、军委会主席等职,坚决拥护毛主席的领导和决策,是促成红军长征的最大功臣。
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国工农红军也被称之为是“朱毛红军”,毛主席也曾说过:朱毛、朱毛,朱在毛前,二者缺一不可。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担任八路军总司令员、总指挥,1940年我陕北延安根据地同时遭到日军和国民党反动顽军的联合封锁,朱德就创造性首次提出了南泥湾生产大自救政策,为全党全军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建立起了一片物产丰盈、自产自足的乐园,为统一抗日战线和最终赶跑侵略者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朱德虽然并未亲自开赴阵前与将士们浴血沙场,但却在后方帮助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朱德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明的政治天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财富,更是党和国家的财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出任解放军三军总司令员,积极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和装备更新换代,建立并完善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军队组织架构体系,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以无论是革命历史资历的地位,还是战场建立的军功,朱德都堪称新中国的第一开国元帅。
1949年,朱德、周总理、彭德怀、刘少奇和程潜,被同时列入了军委副主席名单,次年,增补林彪和高岗为军委副主席,至1954年,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也被陆续增补为军委主席,而这就是后来开国元帅的排名顺序。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军委总部机关除非军职人员,所有的军委副主席全部被授予了新中国开国元帅军衔,因此十大开国元帅的排名顺序,其实是军功、革命资历、军事威望和职务的综合考评,是毛主席高瞻远瞩的选择。
十大元帅中的每一个人都为新中国成立、中国革命以及军队发展事业作出了居功至伟的突出贡献,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应该彪炳史册,永远为后世所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