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奇信息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投资理财、国际资讯、热点新闻、商旅生涯、生活百科、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1-09-06 22:46:01
就在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搭载聂海胜等三位宇航员飞往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由此拉开我国建设独立自主空间站的序幕。而在中国举国欢庆的同时,大洋对面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却坐不住了:
当地时间6月23日,NASA局长尼尔森在出席国会听证会时表示,他和他领导下的NASA将坚决支持“沃尔夫条款”,并将中国永久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
NASA局长尼尔森
“沃尔夫条款”是十年前美国国会出台法案,禁止中美两国之间任何与NASA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动。对于这个条款NASA内部其实是一直存在巨大争议,认为其有违科学无国界的宗旨。
但在23日当天的听证会上,尼尔森却首次把NASA的官方态度彻底亮明:“我们支持这一条款,同时支持其‘永久化’”。而这也就意味着,这十几年来隔段时间就被拿出来炒作一通的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的话题就此被彻底终结。
国际空间站
事实上,从纯技术角度出发,NASA本就不愿进行这种强行合作。
国际空间站当初之所以会想到找苏联合作,一个是因为美国预算不足,只能找合伙人一起掏钱;另一个则是明显的政治合作姿态展示。但拥有两个完全不同技术体系的国家进行这种合作,这在技术上无疑就是一场灾难:
以对接口为例,空间站上所有非俄国舱段都统一使用美国的CBM对接口对接,但由于俄国不愿为空间站更改自己的销钉-锥孔式对接口技术,因此NASA方面不得不将航天飞机上的APAS-95对接口改造后放到空间站上,以连接俄国的“曙光号”功能舱和美国制造的“团结号”节点舱,无形中加大了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使用成本。
“曙光号”功能舱与“团结号”节点舱
更何况进入2020年代的国际空间站已经步入老年期,作为一款低轨道空间站,NASA能做的试验都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技术兴趣已经转向“深空门户”这类深空轨道站上,基本不存在从中国身上学到些什么的可能性,反倒是担心自己的这些成果会被中国学去。
按照尼尔森在本月5日与俄航天集团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戈津通话时的说法,国际空间站的运行时限最多只会延长到2030年,且正在考虑在这剩下的9年内让商业航天企业接盘,确实没有任何中国参与的必要。
“深空门户”空间站
NASA也不愿再在科学项目上重蹈“政治化”的覆辙。
就在前面说过的尼尔森表示计划将国际空间站的运行期限延长仅仅两天之后,俄罗斯航天机构就突然翻脸,称如果美国不取消针对俄罗斯航天机构的制裁,俄罗斯将在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
对NASA而言,这种因为两国政治问题而导致国际空间站如此庞大的科技项目不得不翻来覆去地来回折腾,显然才是最让人头大的。而以中美两国目前以及未来可预期时间内的关系状况,这种可能的中美合作会比现在的俄美合作更加顺利么?
一个不留神,国际空间站和NASA就会成为美国反华政治斗争的牺牲品,NASA当然不愿再趟这滩浑水。
美苏宇航员历史性会面
中国航天已经让NASA“感到威胁”。
尼尔森在23日当天之所以会出现在国会,其实就是为请求国会增加2022年NASA的预算而去的。而在听证会上,尼尔森已经是赤裸裸地将中国航天的成绩与NASA的预算增加绑定:唯有给NASA增加预算,才能让美国更好的与中国“竞争”。
其实说白了,虽然NASA是航天界当之无愧的“霸主”,但在庞大的美国官僚机构中,NASA也不过是一个年预算区区两百多亿美元的“小单位”而已。而在这个美国社会从上到下在反华一事上达成集体共识的时代,NASA和尼尔森敢与这种共识对着干么?
尤其在经历过后阿波罗时代、航天飞机计划终止等预算被狂砍的“黑暗时代”后,这种对预算削减的恐惧已经深深植入NASA的DNA里,在自己的生存大事面前,中国的正义是否得到伸张,显然根本不是NASA愿意考虑的问题。
听证会上的尼尔森
说来说去,NASA不愿与中国合作是他们的自由,而中国也会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只不过,看到这个曾以“探索与进步”为信条的机构,如今这副不停絮叨政治正确的狼狈样,我们只能感叹:NASA曾代表的那种“开拓精神”,在美国确实已经不复存在了。
好在世界还拥有中国和天宫空间站。
早在2019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就联合对外公布,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空间站第一批科学实验项目,这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通过联合国进行的大规模国际合作。
当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被问“会不会排斥美国项目”,他直言:“我们没有排斥任何国家,也没有限定任何范围,有美国团队参与申报的项目。从科学价值和技术考量来讲,美国的项目没达到要求的标准。”
目前,国际空间站被延寿至2024年,中国欢迎NASA在2024年之后继续申请进入“天宫”,只是希望下次他们申报的项目,能够达到项目的要求标准。